新聞資訊
聯系我們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國人通過誠實的勞動,辛勤的汗水,積累了可觀的物質財富,打下了雄厚的經濟基礎,使我國的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卻忽略了精神層面和品牌方面的建設,忽略了文化與內涵的培養,忽略了核心技術和創新能力的打造,只是一味追求量的增長,因而產品落后,缺乏競爭力,在國際上也沒有幾個公認的品牌,國際權威機構評出的100個最有影響力的品牌中,中國一個也沒有。
由于市場上沒有多少令人追捧的品牌,中國的消費者只好求購于國外品牌,甚至國外的一些二流品牌也在中國大行其道,令中國的財富大量外流。有資料顯示,國人每年從海外購進的高檔奢侈品價值就超過一萬億元。更令人不解的是,一個手提包的價格動輒就上萬甚至幾十萬元,難道一個小小手提包能抵上一輛汽車?一條牛仔褲戳幾個洞也算品牌,我真后悔以前穿破了的衣服給扔掉了,否則也可以趕一下時髦。但是沒辦法,消費者喜歡的就是品牌,你羨慕也好,妒忌也罷,這就是專家所說的“品牌的威力”吧。
調查顯示,無論從運動鞋到汽車,從電視機到手機,從化妝品到尿布,從藥品到食品,外國品牌都在中國大行其道,而且價格昂貴。究其原因,業內人士認為,消費者更信賴外國品牌,認為它更安全,質量更有保證,不會偷工減料,弄虛作假。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說“品牌是質量和信譽的保證”。
為什么本土品牌那樣脆弱呢?為什么我們心中所向往的品牌寥寥無幾呢?為什么外國的知名品牌卻能幾十年上百年而長久不衰呢?這些都值得我們深入思考。我認為,關鍵是我們對于品牌的認識還很淺薄,沒有真正理解品牌對于企業和國家民族的深刻含義,也不了解品牌豐富的內涵,更不了解打造一個品牌需要長時間的努力和扎扎實實的內功,有急躁畏難情緒,以貼牌加工為榮。
我在與一些企業的交流中,發現普遍存在以下一些思想認識上的偏差:
其一,焦慮急躁思想,總想短時間就把品牌打造出來。
這是很不現實的思想。格力經過20多年的努力,雖然家喻戶曉,但其實也還是一個“地方品牌”,由于出口使用自主品牌的比例不高,在國外很多人并不知道格力為何物,與國際品牌相差甚遠。可見,品牌不可能短期內打造完成,更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夜成名。要像廣東老火湯那樣慢慢熬,才能煲出靚湯。要耐得住寂寞,腳踏實地的做好每一件事,哪怕是一件小事,在這期間一旦有什么閃失,還會把品牌建設的進程拖后若干年。品牌建設也和做事情一樣,都是由許多瑣瑣碎碎、點點滴滴的小事組成,我們要想把事情做好,就得狠下決心,在一兩個地方形成足夠的壓強,才能取得突破。很多時候,我們缺少的不是策劃,不是點子,而是缺乏把事情做到極致的韌性和毅力。
其二,急功近利思想。
品牌是怎樣形成的,不是哪個機構評出來的,更不是自封的,而是經過漫長的時間,在市場上不斷打拼,不斷磨練,逐步在消費者心目中形成的,是消費者的心靈密碼。過去并沒有什么評選機構,但老百姓心目中卻形成了一批品牌。
“名牌”與“品牌”其實是有區別的。我國以往的所謂“名牌”是評出來的:國家名牌是由“國家名牌推薦委員會(簡稱“名推委”)推薦,省級名牌則由各省、市、自治區的“名牌評價中心”推薦,再由有關專家評審而獲得的。因此,名牌從一出生就注定有著濃厚的“行政基因”,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因而其影響力就遠不如品牌。由于帶有行政色彩,其公正性自然會受到消費者的質疑,正因如此,目前這些機構都已被取消了。
外國的評論就更加形象:名牌和品牌雖是一字之差,但有很大區別,就像很多人年輕時很出名,老來不一定德高望重一樣。名牌與品牌,前者更像青年人喜歡大聲吆喝,呼風喚雨,以期待眾人的關注,擴大知名度的同時自然帶有一種浮躁的情緒。而后者卻像經過大世面成熟的成年人,注重內涵舉止,一舉手一投足都滲透著理性的光輝。
這就是為什么多年來,我們所看到的一些“名牌”往往是過路英雄,三五年或七八年熱火飛騰過后便出現乏力,甚至一蹶不振,接下來便銷聲匿跡了。
格力空調2007年曾被評為“中國世界名牌”,但格力在國際上并不知名,而蘋果,我想美國不會把它評為“美國世界名牌”,但在國際市場上消費者就認定它是世界級品牌。
既然是消費者心目中的品牌,消費者自然就有自己的評判角度。因此,企業必須圍繞著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去努力。當然,不同的產品,消費者所關注的內容也不同,就拿機電產品來說,消費者最關注的問題集中在性能、安全性、可靠性這幾方面。
這里所說的“性能”,并不只是符合有關標準就可以了,消費者所追求的性能往往高于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因此,企業應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出高于國家標準或國際標準的“企業標準”。比如空調的噪音,國家標準并不高,不符合消費者的口味。至于可靠性,更是被不少企業所忽略,而這一點恰好是中國產品與先進國家的顯著差距,國家權威檢測機構也沒有把這一指標列為檢測項目,甚至直到現在也沒有出臺可靠性檢測標準。
什么是可靠性?簡單來說就是產品在規定的時間、規定的條件下,無故障地完成規定的工作。用消費者的話說就是好用、耐用、不用經常維修等。
外國是非常重視這項工作的,從設計、材料、工藝制造、檢測、儲運等方面科學控制,以避免出現隱性和微觀的損傷。而在中國,所謂質量更多的是以性能為中心,因而產品存在很多可靠性的隱患。這就是為什么國內的消費者寧可花高價錢也要買到外國產品的原因,也是你不管怎樣宣傳也打動不了消費者的原因。
過去,格力也主要是關注產品的性能,覺得性能不達標,就過不了國家抽查檢測這一關,弄不好還會被定為“不合格產品”,公告于眾,令企業信譽受損。因此從人員到設備的配置都向提高產品性能上傾斜。1995年,有一次市場調研,一些客戶指責空調安裝了不久就不制冷了,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甚至還有個別情緒激動的客戶罵是騙子,廣告宣傳與實際不符。這才使我們清醒過來,覺得這樣下去,怎能取得客戶的信任呢?消費者關心的不只是產品好用,更關心是否耐用,不但用得開心,更要用得省心,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可靠性問題。為此,我們及時調整思路,加強了產品的可靠性工作,認真學習和研究有關可靠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購置了大量的可靠性檢測設備,并制定了相關制度和規定,從而逐步改變了只顧性能不顧可靠性的錯誤傾向。
其三,重廣告,重銷售,輕技術,輕質量。
我不是說廣告、銷售不重要,而是孰輕孰重,孰先孰后的問題。我走訪過一個企業,老板對我說,他們的產品銷售搞不好,主要是缺乏有素質的營銷人員,廣告投入也不足。我問他,你的產品有什么亮點?他不知道;技術、質量是否有競爭力?他說不清楚;在行業里的江湖地位如何?他也回答不上來。我心想,如果你的產品沒有特色,沒有競爭力,就算這些要求得以滿足,銷售肯定也不會好到哪里。
我始終認為,品牌首先是建立在為消費者提供始終如一的產品體驗之上。對很多產品來說,消費者不只是用三兩天就丟掉的,面對這些產品,孰優孰劣,他們自然心中有數,也會在親戚朋友,同學同事間交流。只有質量過硬,好用耐用的產品,廣告和推廣才能在此基礎上扮演重要角色。如果質量欠佳,無論你砸多少廣告,派出多少推銷人員,都無法消除人們對你的產品的看法,一旦出現重大質量問題,還可能傾家蕩產,甚至破產倒閉,三鹿奶粉就是例證。
沒有科技創新,沒有好的質量,品牌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成了沙灘上的大廈。時至今日,我們還沒有看到哪一個知名品牌不是靠技術、靠質量,而是靠廣告、靠銷售搞上去的。關于品牌與科技創新的關系,前面的章節已經談了很多,這里就不再贅述了。
其四,大而全,大而不專,大而不強。
當格力空調做大了的時候,有不少人跟我說,你為什么只做空調,應該利用你企業的名氣、渠道和營銷網絡,向其他行業進軍,開發其他產品,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我坦然回答:“目前我只會做空調,其他產品并不熟悉,況且,就算做空調還有很多技術問題尚待解決,還有很多做不完的事情,哪有精力和資金開發別的產品呢?”
股神巴菲特說過:“經驗告訴我們,最佳的企業回報往往都來自于那些產品和服務與五年前甚至十年前沒有多大分別的公司。這里要說的不是管理層的連貫性。企業總是有機會去發展自己的產品陣容、制造,技術、服務等,可是一家企業如果總是進行重大轉型的話,也就等于持續面對犯錯誤的可能。”
截至2013年,全球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日本有3146家,為全球之最,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為什么長壽企業扎堆在這些國家,是一種偶然嗎?他們長壽的秘訣是什么?
答案就是他們都專注于某一種產品,并且以“工匠精神”把產品做到極致。很多人認為,工匠是指一種機械工作者,但其實“工匠”意味深遠,代表一個時代的氣質,與堅定、踏實、精益求精、執著專一、追求完美一脈相承。可見,多元化發展不是隨心所欲,盲目擴大規模,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完全要根據企業的實際和能力來決定。企業無論做什么產品都很容易被別人模仿,唯獨把產品做到極致,才是別人難以模仿的。
例如,日本有一家叫哈德·洛克的公司只有45個人,但全世界很多科技水平非常發達的國家都要向這家公司訂購小小的螺母,這家公司生產的螺母號稱是“永不松動”的螺母。按常理大家都知道,螺母松動是很平常的事。可是對于某些產品或項目,螺母是否松動幾近人命關天。比如像高速行駛的列車,長期與鐵軌摩擦,造成的震動非常大,螺母很容易松動脫落,那滿載乘客的列車沒準會有解體的危險。可是,這家小企業幾百年來就著力于打造一個小小的螺母,以至很多有名的企業離開它就不行。
然而,我們的企業又有多少能像這家小公司那樣,始終如一地把產品做到如此精益求精、精雕細琢呢?
由此看來,我們的企業應該提倡執著專一的工匠精神,著力把自己所熟悉的產品做好,精雕細琢,精益求精,人家就會對你刮目相看,誰都離不開你,別人說你不是品牌都沒有人相信。那種面面俱到,什么都想做,嘴里吃著還要盯著別人的做法,勢必會分散企業的精力、財力、人力、物力,到頭來可能什么也沒有做好。
德國是工匠精神的倡導者,只有8000萬人口的德國,竟有2300多個世界品牌。毛澤東軍事思想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就是: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就是指我們要集中力量、智慧專攻某一點,才能取得突破。
百事可樂經過幾年的競爭,自知無法與可口可樂匹敵,于是把焦點放在年輕人身上,他們潛心研究這一代人的心理特征,針對性地推出一系列適合年輕人的舉措,深得年輕人的喜歡,使之一舉成為強勁的品牌。
如果我們每個企業都做自己最拿手、最成熟、最過硬的“招牌菜”,中國品牌走向世界就指日可待了。
其五,認為企業小,資金不足,對品牌建設缺乏信心。
改革開放30多年,時至今日中國人終于明白了中國經濟必須進行轉變,那就是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打造品牌,不僅是國家和民族的大事,也是我們每個企業義不容辭的責任。大企業要創品牌,小企業也要創品牌。品牌的創建不在乎企業大小,也不在乎錢多錢少。如果企業不努力,沒有創品牌的意識,企業再大,錢再多也于事無補,弄不好還可能關門倒閉。三鹿奶粉、三株口服液等大企業退出歷史舞臺就是例證。
的確,對于規模小,資金并不充裕的中小企業來說,品牌建設確實是擺在他們面前的一道難題,但我認為,凡是大企業都是由小變大的,品牌也是從無到有的。臺塑大王王永慶創業時是借來的200元錢,李嘉誠也是賣塑膠花起家的。品牌建設,大企業在大產品上做,小企業可以在小產品上做,你不做,就永遠沒有品牌,企業就沒有形象,產品就沒有競爭力,就很難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
我在走訪時,有個企業老板抱怨無錢做廣告。當然,對于企業來說,廣告是要做的,但我認為應當從廣義的角度看待廣告,不能只認為在媒體或電視上大吹大擂就是廣告。其實,一個好的產品,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廣告,消費者使用后會一傳十,十傳百,比你花大價錢自吹自擂更令人信服。如果某項產品或技術取得突破,或成為中國第一或世界第一,更是一個重磅的廣告。公關是一種廣告;微信、朋友圈也是一種廣告;QQ、公眾號、今日頭條、資訊、搜狐等媒體平臺也是一種廣告;編一些“故事”,制造一些“事端”,讓媒體報道出去,引起公眾關注也是廣告。小米從來就不在媒體上做廣告,但在中央電視臺設下的“賭局”,讓好賭的中國人分外關注,把它作為茶余飯后的談資,一夜間讓小米家喻戶曉,這是你花多少錢的廣告費也無法換來的效果。
大家知道,格力當初也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也沒有多少錢花在廣告上,只是認定一個理,那就是好的產品一定有人買,好的東西一定有回頭客,好的產品一定會有人義務幫你宣傳。所以,我們寧可勒緊褲帶,壓縮其他開支,把有限的錢花在產品的研發上,花在先進設備的購置上,花在質量的改進與提高上,從而使產品的質量和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并取得了消費者的信任。
一個成功的企業,重要的不是錢多錢少,而是錢少的時候會花錢,要把錢花在刀刃上,用在錢能生錢的地方。什么地方錢能生錢呢?我覺得,用在品牌的打造上,用在產品核心技術的研發上,用在產品質量的不斷改進與提高上,就一定錢能生錢。須知,品牌是企業核心價值的體現,品牌是質量和信譽的保證,品牌是企業的“搖錢樹”,品牌可以給你帶來一本萬利。
因此,我們應放開手腳,挺起腰桿,克服困難,排除一切障礙,認認真真地培養具有獨特魅力的自主品牌。
聯系方式